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翻譯>虛幻的南洋道

http://okinawa-rekishi.cocolog-nifty.com/....../post......
沖縄県消滅!?幻の「南洋道」



虛幻的南洋道

前陣子(2008年左右)日本行政區劃上有過喧騰一時的「道州制」,也就是說將現行的都道府縣取消,改行全新的「道、州」。這其中有一點特別的地方是計畫不 將沖繩縣編入「九州道」,而是強烈主張改設置所謂的「琉球獨立州」。這種著眼於沖繩特殊歷史文化的主張其實不新鮮,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經有人提過了。

那就是戰前設置所謂「南洋道」的往事。這是和日本北方的「北海道」相呼應,也在南方同樣擺上一個「南洋道」,將日清戰爭中取得的殖民地台灣把沖繩縣(包括奄 美等島)吸收合併的計畫。最初提起這項主張的是日本國會議員,並得到當時的沖繩縣知事奈良原繁的支持。不過消息傳到琉球之後,卻受到當地的強烈反彈,聲浪 之大猶如睡覺之時耳中被灌了水。

沖繩方面激烈反對「南洋道設置計畫」,最先發難的是當地「琉球新報」的社論「台灣直轄 論」。社論中說到「將做為帝國一部分、與祖國光榮歷史相依並竭盡忠誠的沖繩縣置於殖民地的組織之下,無疑是對民心最大的打擊!」、「雖然是為了皇國一體化 而努力,但也沒有理由要把沖繩跟台灣綁在一起。」等等。

這個計畫的背景是因為當時台灣的稅收除了自足之外,還可以上繳中央 政府貼補國用;至於沖繩縣則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依靠中央補助。所以日本國會議員從財政觀點提出這個主張:「反正沖繩縣是中央政府的包袱,改移台灣管轄可以減 輕內地的負擔」。從這點可以看出當時日本政府比較重視經營國土南端的台灣,至於沖繩縣則不太關心的態度。不過這個計畫後來就在各界反對聲浪中銷聲匿跡而不 了了之。

沖繩縣民強力反對「南洋道設置計畫」,純粹是從情緒性的民族性觀點,不願意自身地位落到跟殖民地一樣;同時取消 「沖繩縣」的行政區劃也會失去沖繩的主體性,這是沖繩人要極力避免的事情。而同化於日本內地除了提高沖繩的地位之外,也能兼顧保持主體性,這是當時的沖繩人所考量的地方。

追求與內地一體化反對編入「南洋道」的戰前沖繩,與反對併入「九州道」主張設置「琉球獨立州」的今日沖繩,雖然面貌不同但是就追求主體性的意圖而言,或許是有相當程度上的共通吧。

參考文獻:「沖繩百科大事典」、高良倉吉「沖繩批判序說」、「琉球新報」1908年11月~12月



<考據>「鵺」,「虎鶇」

「鵺」,「虎鶇」

2011年2月21日 17:49

 「虎鶇」,日語寫作「鵺」,相傳是「源平盛衰記」與「平家物語」中,被源頼政所驅散的煩惱化成之物。源頼政所驅散的惡靈,是造成近衛天皇夜不能眠的煩惱之源,後來被源頼政拉動三次弓弦所退散,惡靈於是化成「鵺」,是一種猴頭,狸身,蛇尾的怪物。

 「鵺」原有夜啼之鳥的意思,此物有堅忍不屈氣質,柿本人麻呂的和歌用它帶出寂寞孤獨的氣氛,用來述說自己暗自神傷的心情,但也有人認為「孤高」更適合用來形容「虎鶇」。

<考據>拿破崙把右手插進前排胸扣的姿勢之研究

拿破崙把右手插進前排胸扣的姿勢之研究

2011年12月4日 11:10
 
原作者 Captain Sulu,Nordland


 每次看拿破崙的畫像總有一個問題:他老兄為何要把手伸進胸前排釦的空隙裡?最近看一本漫畫裡頭有解釋,原來他在土倫攻防戰時染上了皮癬,實在很癢非抓不可。 但如果多看幾個那時代將領的肖像畫,就會發現這種姿勢稀鬆平常,例如說納爾遜也會將斷了的一臂的袖子紮入胸扣內,難道說這些人全都在嚴酷的軍旅生涯裡染上了皮癬?


 今人考據結果長癬或什麼皮膚病之類的也只是眾多臆測的其中之一,正如前文所提過,這並非拿破崙所獨有,更絕非他所創。這姿勢會和拿破崙扯上關係不過是因為他一張1812年的肖像畫太出名罷了,其實早在拿破崙出生以前數十年,甚至更早,就已經有人在著作中說明這種姿勢的意義。


 如果去研究二戰歐陸戰史,也會常在歷史照片中發現有人用這種姿勢,而且這些人的 身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庶民百姓都有。所以這手勢的意義更是令人感到好奇。其實西方文化中這種把手插在衣襟裡的姿勢代表的是 “謙和展露的男性果敢情操”。這種姿勢遠在古希臘和羅馬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據說在羅馬時期,類似這樣把一隻手收在外袍 (toga) 之中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表徵,後來有些畫家模仿在古雕像中見到的這種姿勢為客人作畫。也有一些演說家把這種姿勢列為良好姿勢之一,於是這姿勢就這麼流傳下來了。


有興趣進一步研究的話,可參考一位 Arline Meyer 的人所寫的一篇文章,全文可在以下網址找到::

“Re-dressing classical statuary, the eighteenth-century 'hand-in-waistcoat' portrait”

http://www.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422/is_n1_v77/ai_17011388

不過這篇文章很長,許多地方的說明又頗為抽象,所以除非真的是很有興趣,否則並不建議。




<隨筆>夏日怪談兩則

<怪談>其之一 宿舍浴室裡的沖水聲

2011年4月14日 20:55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念專科時 有一回去南O塑膠林口廠 校外實習
 因為最晚報到
 我們這一組 只剩下一間 每個床頭都掛符咒的房間可選
 當時看到這個 沒開冷氣 也覺得全身冷颼颼
 不過後來住了一個月都沒異狀 就慢慢放心

 後來有一次 我先下班 回到宿舍
 發現房間電燈沒關  浴室也亮著
 以為有人比我還早回來
 我不以為意 想說先看看報紙
 然後就聽到 浴室有沖水聲和唱歌聲 不過沒有很大聲

 大概經過不到半小時 我其他的室友都陸續回來
 我才感到不對勁
 趁著人多 跑去浴室看
 裡面空無一人
 那天我就很毛 這事情我都不敢說
 後來直到實習結束 我都盡量避免一個人待在房間裡
 如果先下班 回到宿舍 我都跑去交誼廳看電視

 這個怪談沒有"解答"  例如說那個地方曾經...之類的
 總之 校外實習結束後 我就幾乎沒去過那裏
 去年跟朋友去南崁參加慢跑  回程時走產業道路 有經過原址
 因為產業外移的緣故 都已人去樓空 不復舊貌了


 怪談 其之二 自強隧道

  2011年4月14日 21:03

 我當兵時的班長也跟我說過一個親身經歷

 他家住內湖 研究所念東O大學夜間部
 所以通勤都是騎車往返 經過自強隧道

 有一回,上課上到很晚了 他騎車回家
 就在要進入自強隧道時 看到一個白衣女子走在路旁
 他一時好奇 回頭看
 那女子就變魔術一樣 消失了

 他當下就覺得毛毛的
 回到家也是發高燒
 第二天去掛急診 再去行O宮收驚

 跟回家? 沒錯
 廟裡的人跟他說 遇到這種事 別好奇 趕快離開就是



以上

<翻譯>三島由紀夫與貓

三島由紀夫與貓

2011年8月2日 20:30

 三島由紀夫喜歡貓的事情很不為人所知。1970年在自衛隊市谷駐地,選擇切腹自殺如此衝擊性死法的三島,實在很難把他和貓聯想在一塊兒。不過他年輕時喜歡貓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據說他書桌的抽屜裡時常擺放貓喜歡的小魚乾,書房的紙門上還特地為貓開了出入孔。

 如果不相信這種說法的人,請去查找雜誌「NEKO」2001年10月號,那上面刊載了一張三島青年時代的照片,照片上的三島側著身子,笑得很開心地抱著貓。那真的是無憂無慮的笑容,不過他抱的那隻貓就像是被「找麻煩」,表現出有點不爽,看起來不太愉快的樣子。

 這麼喜歡貓的他,1958年結婚之後,因為另一半嫌照顧貓太麻煩,也就不再養貓了。有時我不禁會想,如果三島夫人不討厭貓,一直養貓的話,三島的人生或許會不一樣吧?

最後,來一段三島描寫愛貓的短文:

「實在是很喜歡那種憂鬱的動物。實在是無法忘記那細膩的動作姿態、那完全自我中心、毫不在意旁人的習性、那連接在小巧身軀之上的臉蛋、雪亮的牙齒、時而冷淡時而糾纏的態度…..我就是喜歡貓的這些。」(「猫「ツウレの王」映画」より)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囈語>政府 一詞的由來

政府 一詞的由來

 好幾個月前就發現這個問題:"政府"一詞究竟是不是外來語詞彙,是清末明治維新後從日本來的逆輸入漢字詞彙? 會這樣想是因為把李永熾教授的"日本史"看了幾次,特別是補充一下不熟悉的幾個時期,把前後發展與關係釐清楚。李教授的書與一般以天皇家為中心的日本史不 同,比較著重經濟文化與技術發展,但其中說到攝關政治的部分時,講到藤原氏這批靠裙帶關係進而把持政治實權的外戚,與中國傳統外戚不同,他們不在天 皇的朝廷中擔任高官,而是另外以自家的"政府"架空朝廷。觀諸爾後陸續出現各領風騷的三個武人幕府,藤原"政府"應該是開創日本二重政治的先河了吧?

 "政府"一詞之後又躍出檯面要等到維新的明治政府了,取代"朝廷"一詞,正式成為官方統治機構的自謂。

 至於中國,到清末為止都是"朝廷" "衙門","政府"一詞正式被官方採用,不知起自何時??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亂靠北>鳥游魚飛

 鳥游魚飛


思考"鳥飛魚遊"這句深具哲理的話

不過好像也有"鳥游魚飛"的狀況發生?

看來格言也僅是供參考,非定理那樣牢不可挑戰
 

所以凡事順其自然,順著毛摸照著本性去走就行了
 

不必拘泥於所謂的"常識"。


<筆記>大唐太宗文皇帝陛下論征伐


論征伐


夫兵甲者,國家兇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民凋;中國雖安,忘戰則民殆。凋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忘其備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職也。


註:越王勾踐將伐吳,出,見怒蛙,勾踐俯憑車前橫木為敬。從者問其故,勾踐說:「吾意者,今鼃蟲無知之物,見敵而有怒氣,故為之軾。」軍士聽後,勇氣大振,「莫不懷心樂死」。后因以「軾蛙」為激勵士卒銳氣之典。

註: 徐偃王是西周徐國國君,建都泗水,生活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瑤池會西王母之際,率軍西進,緊迫黃河。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 偃王主之。” 管轄500裡範圍。徐偃王對下屬以仁義相待,有36個諸侯向他朝貢臣服。後來周穆王命造父聯合楚軍進攻徐國,徐偃王主張仁義不肯戰,遂敗逃 (見《史記》),數萬百姓感其義跟隨。徐偃王臨終曰:“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於此。

<筆記>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陽明先生用他的一生去實踐他所寫的話,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後輩吾等誠心嚮往,追隨之。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明 王守仁


     聖人于心之有主者,而決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於私者也。以是人而當死生之際,吾惟見其求無慚於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為天下之無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變無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臨難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見危授命,而殺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決,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 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謂志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閑;所謂仁人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 節。是二人者,固皆事變之所不能驚,而利害之所不能奪,其死與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禍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難而求全者矣,然臨難自免,則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為,而彼有所不屑也。變故之偶值,固有可以僥倖而圖存者矣,然存非順事,則吾生以全而吾仁以喪,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為也。

     彼之所為者,惟以

     理欲無並立之機,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貞者,雖至死而靡憾。
     心跡無兩全之勢,而捐軀赴難以善天下之道者,雖滅身而無悔。

     當國家傾覆之徐,則致身以馴過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趨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辭焉。蓋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將效死以為之,而存亡由之不計矣。
     值顛沛流離之餘,則捨身以貽沒寧之體者,其仁也!而彼即當之而不懾,視之而如歸焉。蓋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將委身以從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

     以吾心為重,而以吾身為輕。其慷慨激烈以為成仁之計者,固志士之勇為而亦仁人之優為也。視諸逡巡畏縮而苟全于一時者,誠何如哉?
     以存心為生,而以存身為累,其從容就義以明分義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決也。視諸回護隱伏而覬覦于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雜感>夜郎自大的夜郎國


夜郎自大的夜郎國
http://wencaifeng.blog.sohu.com/118374667.html




夜郎其實不算小國,當然也不算是大國,但至少算是區域強國,夜郎王也不是笨蛋,甚至還頗有賢名,才能讓夜郎成為當該區域的霸主。"夜郎自大"的成語可以看到 的不是夜郎王的愚蠢,而是中華(大漢帝國)與中華皇帝太過特大號了,就像拿越南/南非/阿根廷,這種等級的國家與冷戰時的美蘇相比,自然是比不過了。


有國際觀真的很重要。





<呻吟>夜辭淡水

夜辭淡水


夜辭淡水黑暗間
十里洋場半時還
兩側情侶啼不住
電車已過街市間


以上

<呻吟>剛餵完貓突然想要吟一首俳句

剛餵完貓突然想要吟一首俳句


罐頭買一盒
開給貓咪來加菜
吃完呼嚕叫

以上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寫作>愛迪生效應

愛迪生效應(Edison effect) 作者 麒麟尾虎斑貓


愛迪生效應接線圖


 關於這種現象正體中文的網路世界中沒有比較清楚的說明,或是有也缺乏相關說明圖片,在下以為這是一種缺憾,為此決定獻醜充當先驅,對此現象略作說明,作此拙文獻於網路,拋磚引玉以期先進先賢能不吝予以指教。

 愛迪生效應(Edison effect)是現代電子學的起點,但卻是無心插柳所出現的結果。它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於1883年研發電熱燈泡時無意間發現的現象。這件事情雖然是在1883年發現的,但是故事卻要從1877年說起。那時候愛迪生開始研製電 燈,研發電燈遇到的技術瓶頸就是燈泡壽命太短,燈泡壽命太短的關鍵又在燈絲的材料與製作技術上。

 把燈泡抽成真空,把燈絲送上電流發亮不是問題,但燈絲總是撐不久才讓人頭痛。為此,愛迪生和他的研發團隊試驗了6,000多種材料,直到有一天發現從他朋友送他的日本摺扇上面剝下來的竹纖維很耐用,可以撐到1,000多小時,才算製造出真正實用,得以商業化的電燈泡。

 就在這反覆試驗的過程中,有一項純科學的現象被發現了,那就是愛迪生效應。前面提過為了延長燈泡壽命,研發團隊無所不用其極;有一天,愛迪生突發奇想,他在 電燈泡裏頭加入一塊金屬板,他想試試看這樣做能不能阻止燈絲「蒸發」。這種方法毫無理論根據,純粹是一個黑手工程師、一個妙手巧匠的奇思怪想,也只有愛迪 生這個孵鴨蛋的怪人才會去做,如果讓受過高等專門教育的教授聽到,必定會嗤之以鼻或是掩袖而笑,但也就是這種可笑的奇行使得科學的腳步大幅地向前邁進了一 步。

 愛迪生裝進燈泡裡的金屬板並沒有阻止燈絲「蒸發」,也沒有讓電燈泡撐得更久或更亮,但是卻出現了一件稀奇的現 象,這種現象我們現在把它稱之為熱電子效應。他那天是這樣做實驗的:首先把一片金屬板裝入燈泡,然後在金屬板與與電壓源的正極之間接上電流計,結果當燈泡 送上電源開始發亮時,電流計也跟著微微動了起來,這表示金屬板與電壓源之間有微弱的電流通過,但是金屬板與燈絲之間根本不相連接,難道電子會在燈泡中的真 空飛渡而過?這真是一種稀奇的現象!

 真是不可思議!愛迪生是這樣想的。雖然改善電燈泡的實驗失敗了,但敏感的他認為 這種現象可能有商業上的價值,例如或許可用以製造電流計、電壓計等當時已知的電學器材,於是他在1884年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不過因為改 良電燈,以及隨之而來必須建立電力供應系統的工作繁忙,加上他欠缺更充足的知識背景,所以熱電子效應在愛迪生手中也僅止於此而已。

 被愛迪生本人忽略的愛迪生效應卻驚動了大洋彼岸的一位青年。1885年英國電氣工程師佛萊明堅持認為,必定可以為愛迪生效應找到實際用途。他重做了愛迪生的 實驗,同樣是把一塊金屬板裝入燈泡,同樣是在金屬板與電壓源正極之間接上電流計,同樣測量到有微弱的電流通過。然後他又換了花樣,把電壓源增強,結果發現 測到的電流也變大了,顯示兩者之間有正向關係;接著他又把電流計換到電壓源的另一頭,也就是和正極相反的負極,結果毫無反應。

 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發現,如果在真空燈泡裡裝上碳絲和銅板,分別充當陰極和屏極,則燈泡裏的電子就能實現單向流動。佛萊明後來更進一步改良,把銅板改成圓 筒型完全包覆燈絲,但兩者不相接觸,這樣做讓電子發射效率更高。經過不斷實驗,弗萊明終於在1904年研製出一種能夠充當交流電整流和無線電檢波的特殊燈 泡——「熱離子管(thermionic valve)」,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真空二極體,或者叫做電子真空管。

 有了電子真空管,後來的人才能以此為基礎,發展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收音機、雷達、電視機等。

 不過真空管很耗電,以用真空管製作的收音機為例,體積很龐大運作時又很熱,必須再裝一台風扇散熱,所以後來當半導體製造技術發達後,電子真空管就走入了歷史,改以半導體製造的二極體、電晶體取代之,各種電子產品也越做越輕巧,越來越能走入人們的生活。

 但愛迪生效應仍舊是電子工業的起點,也是愛迪生在學術上唯一留下的痕跡,自有其歷史價值與意義。這個偶然爆出的火花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凡我電學領域學習者不可不知。謹以此文向此領域的先聖先賢致敬,期盼後人能把這個感人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以上。

<寫作>日本水手服的源流與意義(1872~2004)

日本水手服的源流與意義(1872~2004)

穿上神所賜的全副軍裝,才能抵擋那惡者,才能在磨難的日子站立得住。-------《 弗 六 13 - 18》



 『セーラー服と機関銃』 相米慎二 1981

作者 麒麟尾虎斑貓

 水手服顧名思義就是給水手穿的服裝,上頭那塊四方形的布原本是用以維護頭髮清潔,另一個說法則是在海戰時,可以豎起來幫助聽覺以及艦砲射擊時用以保護耳膜之用,至於使用白色系則是因為在黑暗中比較顯眼的緣故。後來就在1859年被英國海軍正式採用為水兵的乘船正裝了。


  到了1864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首開先例,把它拿來穿在幼年王子與公主的身上,當時的人們覺得"好可愛啊!",因而引起了一陣風潮,從法國開始,逐漸流 行到歐洲各國,在其時,通常是給4~5歲的孩子穿用,而且男孩女孩的式樣並沒有什麼分別。於是水手服成了兒童的一種代表性服飾,這樣的流行後來被貴族小學 校制定為制服之後,就成了一種正式的服裝。只不過當時還是給小孩使用,中學以上的學生並沒有這種風尚。


 從某一種層面來說,把海軍士兵的制服拿來給小孩當作制服,是一種尚武精神的表徵,因為英國海軍是世界海軍的領導者,因而使的這種流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東亞的日本受到這種影響則是與日英同盟的建立有關。


 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軍士兵的服裝,大約是1872年海軍服制制定時所導入,因為制服本身象徵一種服從的概念,而沒有海軍的國家,即使把水手服當作兒童服裝,但也很少把它制定為制服,所以水手服在日本會成為制服,日英同盟是很重要的因素。


  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沉溺於富國強兵的思想之中,因此這種帶有軍事意涵的服裝也就正對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學生的制服為傳統的和裝,也就是所謂的褲裙, 不管男女都是穿這種,現在也只有在大學畢業典禮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漸洋裝化運動後的結果,日本的學校陸陸續續拋棄了傳統的和裝,採用的式樣則 是我們現在常見的黑色立領制服,這是真正的軍服修改而成,要說它是準軍服也可以,其實就是海軍軍官的第一種軍裝,最早是1879年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正式採用。關於黑色立領制服的由來,另外一說是明治15年根據文部省的指導,首先在公立學校普及學生制服,最早是貴族院學校和東京農林學校先行採用,東京大 學接著跟進,樣式訂為立領金扣,之後就逐漸變成中學以上學校的正式服裝了,之所以如此,乃是傳統的日本和裝不適合用於進行軍事訓練和體操的緣故,同時以軍 官制服做為學生服也能讓人產生菁英意識,達到提振尚武精神的作用。


 至於女孩子由於沒有女兵專用 的服裝,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來代替,最早是福岡女學院先採用作為體操服,然後逐漸變成正式的制服,接著風行全國,在戰前全日本的女學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 服,而根據國情,原本下半部的褲子也被修改成裙子。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從服裝表現上,同樣是穿著海軍制服,但是男女卻不相同,這是日本傳統男尊女卑的文 化使然,因為制服代表權威,服從的意義,男學生穿著代表管理者的軍官制服,而女學生穿的卻是代表被支配階級的士兵制服,經由這種方式確定了整個社會秩序。 後來在戰爭的歲月裡,水手服也成為整個國家動員體制中的一個重要配件,象徵了絕對服從的意涵。原本在其他國家只是單純的兒童服飾,流傳到日本卻有了這樣的 大變化,也是當初英國所始料未及的。


  到了戰後,為了迎接高度經濟成長而需要的團隊精神,制服作 為團體意識的育成工具又再度復活,只不過因為軍國主義被壓制,和平主義的抬頭,所以水手服也就沒有像戰前那般地風行了,反而被許多教育團體嚴厲批判,以致 於繼續穿用的中學女生只剩一半不到。到了藥師丸博子主演的電影「水手服與機關槍」爆紅之後,卻又成了青春活潑的代表物,因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了其他層特殊 的含意。沒想到簡單的服裝卻有如此複雜的源流與意涵,一些女性教育行政官員在知道水手服有這樣的歷史背景與意義後,恐怕就不會認為水手服很可愛了。


參考資料

1. 岐神葵,2002,セーラー服の歴史,制服店「制服を買おう!」
2.よっちゃん,2003,三種の神器-セーラ服の起源,秘宝館-よっちゃんの部屋
3.金子さとみ,1990,高校生活ってなんだ,高文研
4.石川彩,1999,新聞記事,毎日新聞
5.酒井順子,1999,ど制服,朝日新聞社
6.-,2000,青春とセーラー服の文化社会論,耳をすませば
7.柴崎薫,1999,海事史や服飾史などに関するレポート-セーラー服のできるまで,赤色葡萄酒艦隊研究室
8.辻原康夫,2003,水兵から子供、学生まで波及したセーラー服の不思議,服飾の歴史をたどる世界地図


本文原載於軍武狂人夢糞金龜論壇,後又載於第二論壇,經過網路轉貼錯誤觀點大量散佈,流毒四方蓋始於此,讀者請自行明鑒。


筆者在2004年時,曾於友人家中上網不慎進入某種不太高尚的網站,從而產生 「為何日本女學生穿用水手服?」這樣的疑惑,當時遍尋中文網路皆無結果,於是決心自行撰寫,遂有此文問世,而後經過網路大量轉貼,本文已經是本項專題最多人引用之文章,然其寫作當時僅為滿足一時惡趣味,並無詳細考證,如有錯誤還請讀者自行判明。

 

<練習翻譯>李世民牛口之戰



牛口之戰



 李世民自己率領輕裝騎兵先行動身,大軍在後頭跟著前進,向東渡過汜水,直撲敵陣而去。這時候竇建德正在剛與幹部們開早會,唐軍騎兵猝然殺到,竇軍一時措手不及,將領們紛紛靠攏竇建德掩護他退走。竇建德立刻召來騎兵抵擋,卻被週遭的將領擋住來路,根本就過不來。



 竇建德揮手要這些幹部閃開,一時人群壅擠場面慌亂,就在進退之間,唐軍已經衝入本陣之內。竇建德十分窘迫,只好領著近侍跑到東阪。唐軍將領竇抗帶兵攻過去,竇軍拼死護衛主子,戰況一度落於下風。



 李世民見狀率著輕騎趕過去支援,所到之處無人能擋,有如一股旋風把竇軍吹得東倒西歪,就像被鐮刀砍倒的麥子那樣,散亂傾倒崩潰奔逃。淮陽王李道玄表現最勇猛,緊緊跟著李世民直入敵陣,一路殺進去突破竇軍陣勢,一直衝到敵方陣地的後方才又回頭再衝回來,這樣不斷反覆衝殺賤踏敵軍,身上中的敵箭多得就像刺蝟的毛,但道玄一點都不怕,張起強弓就射,箭無虛發,被他瞄準的目標皆應弦而倒。就這樣殺了好一陣子,把跨下的戰馬都操到累倒了,李世民於是把自己的預備用馬交給他,讓他能夠繼續跟著自己。



 然後唐軍的其他部隊跟著湧進來,雙方又是一陣大砍殺,殺得震天響地,濺起的塵埃把天空都遮蔽了。世民以下,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將領,帶著捲起的旗子殺進敵後,然後把張起大唐的旗幟,竇軍將士們看到都以為打了大敗仗了,士氣一下子崩潰,紛紛奪路出逃,唐軍咬著尾巴追擊三十里,斬首三千級,俘虜五萬人。至此,竇建德大勢已去,丟下所有錙重,身穿重鎧以防追兵箭羽,由左右護衛飛身奔逃。



 竇建德看了看左右,發現只剩兩百多人,問了說「此地何名?」,近侍有人知道的回說:「此名牛口谷也」,竇建德聽了大驚失色,仰頭嘆著氣說:「吾命休矣!」,原來最近竇軍一直傳著一個謠言說:「豆入牛口,勢不得久」,這句話正巧應了竇建德的姓,竇軍兵敗退走牛口,這不就是上天要竇建德滅亡的預兆嗎?



 果然,過沒幾刻鐘,竇建德就在山間小路與唐軍遭遇,雙方惡戰了幾回合,竇軍終究兵疲馬乏,被唐軍全數殲滅。竇建德也被車騎將軍楊武威給抓到手了。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序言>致行館開張

致行館由來:

王守仁先生傳習錄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以此作為本人學習筆記與心思雜感集合之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