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筆記>大唐太宗文皇帝陛下論征伐


論征伐


夫兵甲者,國家兇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民凋;中國雖安,忘戰則民殆。凋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忘其備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職也。


註:越王勾踐將伐吳,出,見怒蛙,勾踐俯憑車前橫木為敬。從者問其故,勾踐說:「吾意者,今鼃蟲無知之物,見敵而有怒氣,故為之軾。」軍士聽後,勇氣大振,「莫不懷心樂死」。后因以「軾蛙」為激勵士卒銳氣之典。

註: 徐偃王是西周徐國國君,建都泗水,生活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瑤池會西王母之際,率軍西進,緊迫黃河。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 偃王主之。” 管轄500裡範圍。徐偃王對下屬以仁義相待,有36個諸侯向他朝貢臣服。後來周穆王命造父聯合楚軍進攻徐國,徐偃王主張仁義不肯戰,遂敗逃 (見《史記》),數萬百姓感其義跟隨。徐偃王臨終曰:“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於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