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隨筆>達貢星域會戰感想

達貢星域會戰感想 作者 田中雜草
達貢星域會戰,自由行星同盟軍全殲銀河帝國軍的一場戰役。
 雜草我從頭認真地看到尾,總感到田中把這場戰役寫得很玄,帝國軍的司令官讓權貴子弟擔任其實無所謂,廣為人知的蒙古帝國拔都西征其實也是所謂的"長子西征",有繼承大統權力的一大幫貴族子弟掛名司令官的戰爭,但實際指揮的人是大將速不臺。
 這場討伐叛逆的遠征也是如此。如果我是帝國軍方的人,我會用敷衍的態度去規劃這場戰役,只求打個小勝,讓三皇子有能夠炫耀的資歷就好了,指揮應該以保守為主。
 不過帝國軍的軍部也太混了,不管是統帥本部也好或是宇宙艦隊司令部也好,這些單位的幕僚都沒有拿出一個可行的計畫,讓他們未來的老闆(三皇子)去博取功績。這場遠征變得沒有具體目標,和自由行星同盟後來搞的那場帝國領侵攻作戰沒兩樣,似乎是認為只要派出大軍直入對方的領域,那接下來的事情就船到橋頭自然直了的樣子。
 當然頭腦清醒的人也是有,田中為了反襯皇帝和三皇子的自大愚蠢,特地安排了皇帝的異母兄弟史蒂芬把田中自認為應該是謹慎的用兵方法說了出來。
 「如果非得和對方開戰的話,臣希望能延到一個世紀以後再說。畢竟以目前的情勢來看,並沒有緊張到非得短兵相接不可的情況。我們可以在這段期間內一面防止敵人入侵,一面在領域內建造補給和通信的中繼站,以備未來長征之需。總之,我方不需主動出擊,只要防止邊界遭敵軍入侵即可。」
 這看起來很合理,可是從帝國軍後面的行動來看,又不合理到了一個極點。從帝都奧丁出發後25天,帝國軍就抵達了伊謝爾倫迴廊,然後又花了差不多的時間通過迴廊(田中說從帝都出發到通過迴廊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以這樣的時間來看,這樣的距離其實也沒有長到哪裡去吧?例如蒙古第一次征日時,在八月動員在十月初就到達日本展開攻擊,差不多也是這個時間。
 當然我舉的例子不算好,因為蒙古軍失敗了,但是這個作戰本質上是一場威力搜索,動員的兵力也不算多。而帝國軍如果只是想敷衍一下皇帝讓未來的皇位繼承人開心一下的話,那這種性質的作戰也差不多了。
 不過蒙古征日可是有設置征東行省,先在高麗整備後勤基地,用現在的軍事術語來講就是有所謂"後方調配地區"。在人類已經可以在宇宙航行的時代裡,社會管理科學不應該如此落後吧?我完全沒看到帝國軍有後方調配地區的存在,當然更沒有設置前進補給基地。如果田中是拿德川幕府當作帝國的範本,那我們應該記得幕府在征討長州時也會先在大阪設置前進基地。可是田中筆下的帝國軍我看起來總像是出發去打東夷的商紂遠征軍,只能千里迢迢的從首都出發,糧草大概也只能千里轉運。
 再來通過迴廊之後的行動更瞎了。沒有詳細的星圖,再加上戰爭之霧圍繞,所有的人根本兩眼一抹黑,艦隊行動更應該採取謹慎的策略。怎麼我看到帝國軍想是在找東西還是抓逃兵似的,把部隊不只全正面展開,還分散到一整個四面八方,田中說是把艦隊分散到A1到Z20的26X20的區域中,我不知道怎麼個分散法,是劉備連營百里的那種? 如果是威力搜索的話,除了扼控迴廊出入口的必要兵力之外,應該是前衛尖兵-本陣-後衛尖兵以及兩翼的側衛尖兵,這種標準部屬再派出偵察警戒部隊才是。這樣也能達到帝國軍參謀長想要的"如果本陣受到攻擊,分散到四周的我軍則U行反轉,從四面八方包抄正在攻擊大本營的敵軍",結果等到戰鬥時,卻變成同盟軍80%的兵力圍攻帝國軍19%的兵力,因為那些分散出去的艦隊都叫不回來,那他們到底是用什麼通訊手段在指揮的?如果是在超光速通信的範圍內,那就打破無線電靜默把人叫回來就行,如果不是那派出太空梭去傳令也肯定不可能,所以到底是怎麼回事?實在看不懂。
 至於同盟軍這次場取的陣型叫做三面包夾,這個陣型被津津樂道然後延用到後世去,可是後來的亞斯提會戰那種三面包夾卻是戰役性的行動,類似分進合擊的迂迴戰法,田中在外傳裡描寫的達貢星域會戰卻是單純的只是往敵軍本陣撲去,嗯我想應該是很類似桶狹間會戰那種場景,這裡的三面包夾就只是單純的戰術動作,不過是把兵力展開而已,彼此都挨得很近,他們一開始在接敵運動時就沒分開阿,看來後世的同盟軍參謀照抄老文章都會抄錯,難怪輸得那麼慘。
我個人是認為田中搞不清楚迂迴和側面攻擊的分別,才會寫出這樣的東西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