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考據>德國空軍高射炮軍


 德國空軍高射砲軍


 
 德國空軍有所謂的高射砲軍(Flakkorps)的編制,這種部隊並非是靜態的地區防空部隊,而是具備移動到前線能力的戰鬥單位。高射砲軍在作戰時,歸屬負責該區域的航空艦隊所管制。根據凱薩琳元帥(Albert Kesselring)的回憶錄,第二航空艦隊參加征俄作戰時,除了第一高射砲軍之外,又隨後追加配屬了第二高射砲軍參戰。根據同書所述,一九四五年初德軍全體共有七個高射砲軍,且不隸屬於高射砲軍的高射砲單位其實也不少。

 德軍把航空艦隊負責的空域劃分成好幾個航空管制區,這些航空管制區接受航空艦隊指揮,負責該區域的防空任務與機場的管理和補給工作。次於高射砲軍的 大單位是高射砲師,通常分成兩種,一種專責都市或區域防空,歸屬航空管區司令部指揮;另一種負責野戰防空,後者才隸屬高射砲軍,同時直接接受航空艦隊指揮。



 德軍高射砲軍的編成有如金字塔結構,一層一層地疊加起來,通常軍司令部以下是二~四個高砲師,師以下是二個以上的高砲旅,旅以下是二~四個高砲團,團通常由四~六個高砲營組成,每個大隊通常有三~五個連。每個高砲連的砲數視配備的砲型而異。88mm以上的重型高砲,通常每個連配有4~8門,一九三九年開戰初期總共編成650個連,到一九四四年增加到2665個連;20mm37mm50mm的中輕型高砲,則是每個連配備12~15門,一九三九年開戰初期總共編成560個連,到一九四四年增加到1612個連。

 不過師以下的單位很多編成部隊,而且根據狀況有各式各樣的編成,不見得都在這個金字塔的框架之內。事實上,在侵俄作戰初期,東線上的高砲軍多是呈現軍部直轄高砲團或營的體系,大戰中期之後也不設置高砲軍了,直接由航空艦隊直轄幾個高砲師,而且呢因為原本的「高射砲軍支援陸軍的集團軍」體系,在高層命令協調上太過耗時費力,所以全都改變成「把幾個高射砲師各自支援附近的陸軍軍團」。由此不難看出東線戰場上,陸軍主導而空軍配合的戰略態勢。筆者猜測,爾後戈林之所以堅持要獨立編成空軍野戰師,很可能就是基於這種長期陸主空從的態勢,害怕自己的子弟兵被陸軍完全吸收,才會想藉由獨立的空軍野戰師保持最後一點顏面?
  


 除了高砲師之外,德國空軍曾經一度編成探照燈師,這是一九四○年為了夜間防空將探照燈集中運用,而組成一個所謂「Kammhuber防線」的大單位。該師師長Kammhuber上校曾任第二航空艦隊參謀長,1940年的西線戰役前夕,第七空降師作戰科長帶著黃色案計畫意外迫降比利時(Mechelen incident)遭比利時警方捕獲,Kammhuber因此被問責免職,五個月後轉任轟炸團團長,在西線戰鬥飛行時被法軍擊落成了俘虜,法軍投降後才回國復任空軍參謀部。一九四○年七月被任命為第一夜間戰鬥師長,負責將探照燈、防空砲、雷達等設施整合起來,應付即將到來的夜間轟炸。探照燈師即是這樣背景之下,短期出現的一個實驗性質的產物。
 所謂的「Kammhuber防線」是在魯爾區、萊茵河出海口、荷蘭須德海這些英軍轟炸機進入德國的入口處,先行設置高空聽音機,其後再佈署三層探照燈陣地,整個防線大小寬45公里,縱深22公里,總共布置了488座大型探照燈。然後以夜間戰鬥機隊攔截,漏網之魚再配合數千門高射砲迎擊。這套戰法被稱為「明亮的夜間戰鬥」,後來被盟軍用「WINDOW」干擾絲破解德軍雷達而失效,「Kammhuber防線」亦隨之崩壞。此時,德國空軍高射砲部隊共有接近百萬兵力,占全德國空軍的三分之二。



 接下來說一下基層單位的結構,德軍高砲營有輕高砲營、重高砲營、混成高砲營等幾種編成。擔任區域防空任務的重高砲連一開始有6門,大戰後期為增加集中攻擊的效果增加到8門。不過配屬到空軍野戰師的重高砲連卻是4門,有可能陸軍都是4門編成,編制上向陸軍看齊的緣故。至於輕高砲連大多是配備12門砲,20mm砲、37mm砲,20mm砲都是四連裝砲,37mm砲有單裝砲也有雙連裝砲,單裝砲的話,通常一個連有9門。但不管是20mm砲或37mm砲,都有自走或牽引的型式,自走型的高砲通常搭載在半履帶車,如果使用戰車底盤搭載,基於資源稀少,都盡可能編成戰車團直屬的防砲排,甚少編到連以上的單位。



 舉個例子,根據Asahi Sonorama所著Men of the Luftwaffe一書所述,一九四三年庫斯克會戰時的第六航空艦隊所轄第十二高射砲師的紀錄,該師擁有12個自走高砲營以及4個輪車牽引式高砲營,每個營各自編有3個重高砲連與2個輕高砲連。除此之外尚有7個輕防空砲營、3個列車防空砲營、2到3個探照燈營。這裡面比較特別的是那些自走88mm砲,實戰運用上很可能都被當成反戰車砲,至於列車防空砲更特殊,基本上是把高射砲擺到火車上,機動快速部屬到可能會遭受空襲的地區。

 至於『Normandy 1944: Germ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Combat Power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這本把防禦諾曼地的第三高射砲軍說得更仔細些,該軍司令部轄有有四個突擊高射砲團(虛張聲勢的玩意?),與第一、第二高射砲軍同為第三航空管區所指揮,擔負尼德蘭地區到法國東北海岸線的防空任務。第三高砲軍的每個團都由3個中高砲連和2個輕高砲連組成,其中三個連裝備長砲身的FLAK41。整個組織也呈現扁平化,捨去師旅層級,直接由軍部掌握團-營-連,全部3500門各式高砲組成戰鬥序列。



 第三高射砲軍如此龐大的陣容在盟軍強大的空優面前沒有多大作用,盟軍登陸陸後即以強力轟炸將其壓制,而該軍戰果不過可憐兮兮的25架。相較於防空作戰,地面作戰的成果則好得多,大部分的高砲部隊都被當成阻擋盟軍機械化部隊前進的利器,諾曼第戰役初期德軍高砲部隊就擊毀了上百輛盟軍裝甲車輛,而自身卻無多大損失。這種情況直到八月底才隨著戰況加劇而逆轉,第一和第四突擊高砲團向後方發出了「幾乎被完全破壞」的報告,這些損失都來自於「特別激烈的地面戰鬥」及「言語無法形容的酷烈空襲」之雙重打擊,在盟軍節節逼近之下,德軍迫於缺乏轉進的能力,只好大量拋棄裝備。例如說橫渡塞納河撤退時,因為渡河手段的限制只能把士兵送過河,而至少拋棄了1000門的高射砲。這些龐大的損失都對後來的本土防衛造成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