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考據>士林慈諴宮與民族戲院

 蒐集資料過程中的一個猜想:士林新街的中心慈諴宮,在清朝時是文化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它周遭的巷弄被設計成ㄇ字型,為的是有狀況發生時,便於在廟埕快速集合壯丁。所以說壯丁團(團練)平時應該是駐紮在慈諴宮的後方,而且根據地方耆老的證言,慈諴宮在清朝時具備監獄的功能,我猜想那應該是類似現在警局拘留所之類的機構,那麼這項證言也就符合前面說的有壯丁駐紮的說法。而戰後國軍也曾經一度進駐,直到民國58年才撤離,是什麼軍種部隊還待考證,不過如果以陽管局的特殊性來說,很可能是維持治安保護老蔣的憲兵,因為據說老蔣怕底下的人蒙蔽他,所以他會自己溜出來逛士林市場,看看物價和民情是不是很穩定,那這支部隊可能就是負責戒護的單位。

 那麼軍隊駐紮的地方在哪呢?我個人推測以慈諴宮的後進可能性最高。這個地方屬於廟產,左邊的是1969年的地圖,紅框的部分即為該廟後進,右邊的是1980年的地圖,紅框的部分已經變成民族戲院了。大概是軍隊退出後,因為社會經濟的變遷而隨之變更。現在的話已經改建成大樓了。

<考據>鄉土史筆記-士林女學校


 先前一直弄不清楚中山女中的濫觴-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通稱士林女學校的確切位置,遍搜網路只有找到一位關切文林苑的女覺青在部落格上說是在現在的福德路與文林交界處,可是這個位置距離舊士林車站又太過接近了。雖然說當初士林車站選址時曾經考慮到為了方便女學生通勤,所以刻意選在學校地附近,可是以車站和校地的距離大小來看,如果真的是在這個位置,那女學生上課時必定為火車震動所苦。



 那麼這個女學校校舍到底在哪裡呢?另一個網頁提供了答案,說是在公學校的東南方,火車站的西南方,士林新街的東北角。可是這樣的說法又太籠統了,和前述講法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不過作者提供了一道線索,他說根據中山女中的出版品《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與<台灣水道圖譜>兩者所附地圖互相比對,而得到前述的結論。



 這兩樣東西我只找到後者,看內文推敲,我個人以為應該是在現在的大東路132號左右的地方,日本人在1897年以每年約一千圓的代價,向陳紅九女士承租她的大厝作為校舍使用。我們可以從這張地圖發現,士林新街最晚建造完成的小北街,完成的時間剛好也是1897年,那一年士林警察署也成立了,而且還早於庄役所(1920年),從警察機關比文官事務所還早運作這點來看,不難看出殖民統治早期十分仰賴警察武力作為基礎的特性,那日本警察權力之大也就不難理解與想像了。而後1899年士林電信郵便出張所完成,1901年士林停車場(火車站)完工,小北街作為士林行政街的屬性也就越發濃厚了。


後記

前些日子去國家圖書館找出《創立滿三十年記念誌》,並且將地圖翻拍下來

 根據<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紀念>這本書的說法,北三女的濫觴士林女學校公學校的東南方,火車站的西南方,士林新街的東北角。我拿士林水道圖加以比對,只能大致推測是在大東路192巷周邊地帶,確切的位置還是很難判定。畢竟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這棟舊校舍早在1928年時就已經頹圮,不復舊貌了,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除文史工作者之外,當地已無耆老能夠提供證言,我曾多方打聽亦無下落。

 書中提到舊校舍在學校遷往艋舺後,移交給士林警察分室當作宿舍和倉庫使用,直到租約期滿即不再續約,然後就如前文所說的被時代變遷所淘洗而消失在歷史長河。至於為何會把全台灣第一所小學設置在士林?這本書也約略提到理由,當時日本人原本計畫在設置在大稻埕,但是因為戰亂的影響,大稻埕的仕紳都四散去避難,日本人找不到可以合作的人,於是就改設置在士林。



該書附圖





<讀書>關於雙身這本小說


 第一次讀到這本小說是退伍後大約半年,某次上完經濟學下課返家的途中,在重慶南路的書店偶然翻到,粗略看過之後深感一陣驚艷。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不在於內容,畢竟在變身小說已經氾濫的21世紀前幾年,這種男變女的題材已經被玩爛了,結局也從單純的嫁人一路衍生到百合和三人行。

 那麼這本書讓我感到與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在於它的寫作方式,他用的是"你"作為主人翁的敘述主詞,也就是說這是一本所謂的第二人稱小說。以前我曾經在聯合報的副刊看過一篇討論小說體裁的文章,那篇文章的作者認為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第二人稱小說,所以現在一本至少一半以上使用"你"作為視角展開的小說突然出現時,我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以前我總是認為除了第三人稱之外,就只剩下使用"我"作為敘述主詞的第一人稱小說了,例如說我學生時代工廠實習時,下班之後最愛的倪匡衛斯理系列,那即是標準的第一人稱小說,這種寫法帶入感很強。

 第二人稱小說呢?我曾經試著把"你"帶換成"我"試著讀看看,有些章節似乎也行得通,但有些章節就會變得感覺全失,無法通暢展開。所以說要使用這種技法需要頗為高竿的文字駕馭能力,也因此成功的第二人稱小說很少見。

 那這本書有什麼缺點?我想大概是多人視角和多種時空的轉換讓人有些頭暈吧?但這也是它的優點,作者以這樣的方式讓作品更耐讀,讀者可以更花心思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