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寫作>德國海軍陸戰隊史話 第一章 布蘭登堡時代 布蘭登堡海軍與海外殖民



布蘭登堡大選侯的貢獻

 前面說過到了威廉腓特烈的身上,「普魯士公國」與「布蘭登堡邊區伯國」終於被整併在一起,變成一個擁有共主的國家,但也僅僅是「在一起」而已,國內的戎克地主階層依舊各行其政,在他們的封建領地上握有警察與司法權,大選侯依舊必須與國內外的各方勢力繼續搏鬥,努力去進行所謂的「土地調整政策」,好讓兩者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國家。這些努力自然要依靠武力為基礎,我們可以說這是他留給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那就是建立一支常備軍。

 大選侯的秘訣在於把權力與戎克地主分享,他在1653年擴充常備軍,再以武力壓制戎克地主,但是讓地主免稅同時擔任軍官,又讓退伍的戎克地主擔任稅務官員,然後讓大部分的稅負由農民和市民承擔。藉由這種方式擴大了財政基礎與常備軍規模,同時也得到了地主階級的效忠,而後者又以軍功和軍旅仕途為榮譽,等於提振了尚武精神。外交上他則與荷蘭靠攏,靠著後者提供的津貼作為平時養兵與戰時用兵的開銷。

 大選侯的常備軍繼承自他父親,一開始規模很小,只能在南北之間保持平衡,到了威廉的手上被擴充到六千人,接著憑著上述的努力改革,終於達到二萬八千人的規模,甚至在戰時一度擴大四萬五千人。或許有讀者不以為然,可是當我們知道威廉轄下的領土不過擁有區區三百萬人口時,也就不得不嘆服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這等於是現在的美國擁兵三百萬,或者中國保持一支一千三百萬人的常備軍,以當時的經濟條件而言這實在不簡單。

 這樣的常備軍當然不能只靠農業支撐,鉅額的商貿利益才是主要的來源,「漢莎同盟」這時已只剩一具殘骸,波羅的海的貿易有七成落入荷蘭手中,其餘三成被丹麥和瑞典瓜分,但漢堡、不萊梅和盧貝克仍保有自由都市政策,這都給威廉的政府帶來額外的稅收,這使得威廉決定建立一支小型的海軍來保護他在波羅的海與北海的貿易。好!讓我們把對德國史的回顧暫停,好好詳述這支海軍以及配屬給這支海軍的陸戰隊。

布蘭登堡海軍

 1675年,布蘭登堡軍在費爾貝林會戰打敗北歐霸主瑞典,戳破瑞典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戰讓威廉腓特烈名揚天下。也就在同一年,大選侯創建了他的海軍,納粹時期的歷史學家喜歡把更早之前,橫行北歐的維京海盜吹噓成日耳曼人的海上冒險,或者把羅馬軍團與萊茵河、多瑙河一帶的日耳曼部落发生糾紛的年代也算進去,但實際上這支小小的海軍才是德國海軍的起源。這支「德國的」海軍說來很不起眼,甚至有些荒唐,它根本不是由德意志人組成。威廉靠的是它的盟友荷蘭的幫助,由貿易商船的大老闆Benjamin Raule提供船隻與水手,再從法國與丹麥那裏取得資金,用租賃的方式才建立起這支艦隊。這支海軍的規模也不大,到1680年總計有大小船隻廿八艘、火砲五百零二門,但卻在與瑞典的戰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一度攻佔Rugen島這個德國北方最大的島嶼,讓瑞典陸軍必須時常注意後方交通線,因而綁手綁腳發揮不出完全的戰力。

 嚴格說來這只是一支海上傭兵,很類似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阿思本艦隊,後者也是由滿清政府出錢,英國人出船出人組成的海軍。不過中英雙方對用人歧見很深,英國人不願意華洋混合編組,不讓滿清政府插手指揮,終於導致阿思本艦隊解編。但布蘭登堡海軍幸運多了,它至少有一支布蘭登堡火鎗手配屬其上。根據1680年建造的巡防艦「Friedrich Wilhelm zu Pferde」號乘員名單,這是一艘長卅五公尺、寬九公尺、配賦火砲六十門、乘員二百人的軍艦,上頭的人被分成水兵(Matrosen)與海兵(Seesoldaten,Marinier)兩種,前者總數一百一十三名,絕大多數是荷蘭人與丹麥人;後者六十四名,全都是德意志人,這些人,也就是海兵(Seesoldaten,Marinier),在幹什麼?

 說到這裡就必須先談論十七世紀時期的海戰型態。當時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的全盛期,風帆戰艦是這時代的主角。到這時代的末期,艦砲的有效射程,根據砲彈的重量與種類,以水平方式直接射擊時,大約是二百至五百五十公尺,以拋物線的方式最遠也只能打到三千到四千公尺遠,但這種方式在海戰中的命中率幾乎等於零。往後二百年的發展,到了拿破崙的時代,也只是讓有效射程提高到六百公尺罷了。原因很簡單,因為缺乏實用的瞄準裝置,要在船上操作火砲準確地擊中對手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另外,就算讓你打中對方好了,這也是一個矛與盾的發展很不平衡的時代,船身的厚度也讓砲彈難以打穿,在海戰中要靠炮擊的方式擊沉敵艦很不切實際。

 所以呢,這時候最常見的海戰打法就是把船靠過去,船舷相接時讓士兵跳上去打,或者用縱火船放火的方式燒毀對方的船隻,再不然就是趁彼此靠近的時候,用艦砲掃射對方的艙面造成損失,讓對手傷亡慘重無力戰鬥或者摧毀桅杆和帆纜使船艦無法航行。這種情況下,打沉敵艦就不是主要的目的了,反而是俘虜敵艦為己所用,或事後勒索贖金才是更能激發士氣的方法。很像海盜是吧?沒錯,他們本來就是幹海盜的。船上的操砲操船手,即所謂的水兵(Matrosen)原本就是亦商亦盜。那海兵(Seesoldaten,Marinier)呢?

 他們的任務是操作小型火器、火鎗、使用刀矛劍戟等冷兵器衝入敵艦進行肉搏戰。這是這支部隊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工作。另外,也會在人手不足時幫忙搬砲彈、操作火砲,或者在大範圍清掃時幫忙水兵。這時代的概念是,水兵是船上的技術專家與工人,而海兵則是專門打仗的傢伙。在甲板上操船操帆是水兵的事情,但戰鬥時就要配屬若干的士兵了。這個若干的士兵、操作火鎗的隊伍,即是德國海軍陸戰隊的先驅者。


1675年的布蘭登堡海軍水手與士兵



大選侯的海外殖民

 腓特烈威廉確實不負「大選侯」的名號,面對新崛起的海上強權也不甘雌伏,建立這支艦隊的同時也跟著搭上海外殖民的列車,進而在非洲取得了殖民地,地點就位在現今西非黃金海岸的Tres Puntas。 布蘭登堡的海軍在此升起了紅色雄鷹旗,並建立了名為「布蘭登堡黃金海岸」(Grobfriendrichburg)的據點,駐軍的位置更具體地說大約在迦納首都阿克拉西方的一座小山附近。執行這次遠征的艦隊只有兩艘船,分別是備砲十二門、卅二門砲的「Morian」、「Kurprinz」等兩艘巡防艦。這個小分隊在1682年7月出發,經過六個月的航行到達黃金海岸,並和當地酋長簽訂契約買下這塊土地。次年一月正式升旗建立殖民地。
 這座據點的建材來自歐洲,外觀是標準的菱堡,以城牆圍住主體,東西南北西個角落則以砲台掩護。首批駐軍擁有四十名水兵以及部分士兵,由於氣候與衛生條件不良,駐軍一直在輪流更換,最高峰時在1686年有五十九人駐防,最少的時候是1712年只剩廿五人。

 儘管殖民事業開展地不算順暢,布蘭登堡依舊在兩年後的1684年占領阿爾金島(Arguin),此島目前是茅利塔尼亞西部的國家公園,當年卻以盛產阿拉伯膠與奴隸貿易而聞名。阿爾金島最早是被葡萄牙佔有,後來落入西班牙手中,荷蘭獨立戰爭時又被荷軍佔領。1678年法軍摧毀了島上的城堡之後離去,布蘭登堡抓住了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佔領了它,同時在舊城堡的基礎上重建。阿爾金島在戰略上可做為黃金海岸與布蘭登堡本國之間的補給站,但駐軍力量始終不足,1702年時有十九名,殖民末期的1721年只剩下7個人。

 除去非洲之外,大選侯也在美洲新大陸建立據點。1682年,丹麥西印度公司佔領了現在美屬維京群島中的聖托馬斯島(Island Saint Thomas)。丹麥佔領這個島是為了捕捉美洲原住民賣做奴隸時,有個可以休息落腳的場所。1685年為了抵債,丹麥把它租給了布蘭登堡。1689年布蘭登堡海軍在此建立了聖托馬斯殖民地(ST.Thomas),雖然主權仍歸丹麥所有,但土地使用卻必須與布蘭登堡分享,大選侯派人在這裡墾殖,此外每年用八十個銀幣的價格向丹麥的奴隸捕手購買一百個奴隸,再轉手賣到歐洲去。這項奴隸貿易直到1693年才結束,丹麥收回部分的利權,到1720年布蘭登堡留在島上的莊園也無償交給丹麥。

 另一個加勒比海殖民地是別克斯島(Vieques),這是位在波多黎克東方的小島,現在是美國海軍打靶的地方。也是因為抵債的緣故,布蘭登堡在16891693年佔有了這個島,大概是出產螃蟹的關係,又稱它為「蟹島」。不過布蘭登堡海軍沒有在這短短四年留下什麼值得一提的遺跡,反而數百年後的德國海軍又重返這裡,定期與美軍舉行聯合射擊演習,帶給了基地周圍的居民一些商機。

 最後還有一個維達(Whydah),這其實只是貿易站不能說是殖民地。維達在今天非洲西岸的貝南共和國,當年是黑人國家達荷美王國。1680年,葡萄牙人最早到這裡,然後法國人和英國人也來了,他們用槍枝和達荷美國王交換奴隸與象牙。布蘭登堡海軍在1700年在這裡建立據點,但不能和葡萄牙、法國相比,只是一個倉庫而已。


布蘭登堡的西非象牙與奴隸貿易



布蘭登堡海兵隊

 為了執行海外殖民工作,大選侯成立一家名為「非洲公司」的殖民機構,到1681年就擁有規模多達一百五十艘船的艦隊。除此之外,還另有一支駐紮格雷奇爾(Greetsiel)的守備隊配合。格雷奇爾面向北海位在恩登(Engden)附近,後者是東弗里斯蘭的首都,原本該地商貿發達經濟繁榮,隨著荷蘭崛起恩登逐漸失去了地位,導致了該國統治者、民眾,以及外國三者之間的矛盾。由於內部動盪帶給了布蘭登堡機會,後者以解決爭端為名進軍該地,一支三百人的遠征軍經過六天的圍困拿下格雷奇爾,並留下兩百人駐守,另外又在恩登保持一百名士兵的駐軍。

 這支部隊本意是用來干涉東佛里斯蘭(Ostfriesland)的內政,這裡是位處布蘭登堡與荷蘭之間的一個伯爵領地。由於政治聯姻,布蘭登堡和荷蘭在這裏都有利益,荷蘭支持它的高層,布蘭登堡支持它的莊園與城鎮階層。1682年布蘭登堡在這裡建立了永久駐軍,1683年雙方簽訂了政治協定,次年10月正式改換「非洲公司」的海兵連(Compagnie de Marine)進駐。海兵連由上尉一名、少尉一名、旗手一名、士兵110名編成,隨後逐步增強兵力,1685年建立了第二個連,改為「海兵營」(Marine-Bataillon)1687年再建立第三個連,到了1688年又建立第四個連,並更名為「海軍兵團」(Marinier-Corps)。原本大選侯計畫要擴充到八個連,從而使「海軍兵團」具備步兵團的實力,不過受限於財力始終未能達到。但不管怎麼說,布蘭登堡總算是建立了一支可觀的海軍陸戰隊。

 大選侯建立海兵隊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恩登的深水港。那時候布蘭登堡的港口,諸如柯尼斯堡與但澤已經不能操作更大型的船隻,所以他才將腦筋動到這裡來。可比較特別是這支海兵隊的主要任務卻是用於東佛里斯蘭的綏靖,以及幫布蘭登堡收取稅金,殖民地開拓的需求反而被擺到了第二順位。「非洲公司」成立後,艦上人員被視為寶貴的人力不方便派遣,加上討伐海盜等任務也需要額外的戰鬥部隊,「海軍兵團」的人就時常被拆散配置到船上執行任務,被派去北海或波羅的海,以及防守黃金海岸和阿爾金的要塞。

 1744年,大選侯的曾孫腓特烈大王併吞了東佛里斯蘭,使它變成普魯士的一個縣。這時候普魯士已經沒有艦隊了,自然不需要這支海兵隊,於是「海軍兵團」吸收了一些東佛里斯蘭伯爵的殘兵擴增到三個連,之後併入陸軍改稱「第十二警備營」(Garnisonbataillon XII)1757年七年戰爭爆發,法軍進軍東佛里斯蘭俘虜了這個營,1764年這批士兵被釋放,但部隊並沒有獲得重建,反而被打散分到別的團,到1788年普魯士官方的文書才把這支部隊除籍。

 另一支海軍步兵有一個團的實力。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布蘭登堡作為瑞典的同盟國,根據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典得到西波美拉尼亞;布蘭登堡才得到東波美拉尼亞,但彼此之間仍有爭議未決。大選侯認為雙方一旦開打,戰火除了會在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這些偏遠地帶點燃之外,更可能會延燒到布蘭登堡的中心部位,包括威斯特伐利亞地區的克利夫斯、馬克、明登等城市。

 因此他計畫在不萊梅(Bremen)和費爾登(Verden)布署了一個團,利用威悉河的水運進行機動。1675年五月,他指示Simon Von Bolsey上校編成這個團。因此稱之為「鮑祿斯的海兵團」(Marinier-Regients von Bolsey)。這個團從1674年就開始編成,包括四個中隊534人,但直到次年六月才達到定數569人,然後在九月舉行成軍典禮,之後該團就駐防在不萊梅的卡爾斯堡(Carlsborg)

 但後來布蘭登堡與丹麥結成盟友,再加上這個團的紀律不佳,常酗酒打架甚至兵變鬧餉,於是在1676年的五月把該團遣散,有一部分人被派去沃爾加斯特(Wolgast),但已不再出勤務。


1757年的第十二警備營



尾聲
 
 1688年大選侯過世後,他的後繼者對殖民事業不感興趣,或者說採取比較務實的態度,「非洲公司」與布蘭登堡海軍隨即開始衰退。1692年,「海軍兵團」的兩個連被解編。1711年,大選侯的孫子,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把「非洲公司」、殖民地、艦隊全部出清乾淨,通通賣給了荷蘭人,此後普魯士就專注於歐陸的發展。1722年以後,普魯士海軍逐漸不復存在,剩下的海兵隊也在1757年被法國陸軍消滅,到了1772年普魯士王國最大的海上力量變成「普魯士海事聯合會」,幾乎就只剩下純商業活動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